中国雕塑与中国文化是一个大题目,在这里,我实际只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雕塑的特征,二是中国雕塑风格的演变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演变,这两个问题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时间的关系,许多具体的内容不大可能展开来讲,只能是讲一个大概。
一,题材的广泛性。
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从全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人物,动物(包括想象,虚构的动物),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乐舞戏剧表演等等都可以作雕塑的表现内容,在西方雕塑中,人始终是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在古代西方雕塑中,人的形象占去绝大部分数量,在理论上,也自觉将人的形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中国雕塑则不同,动物形象相对占去较大比重,特别在先秦时期和秦汉时人物雕塑期(即在佛教雕塑兴盛之前),动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艺术上更要成功,所以中国雕塑在题材上,人的中心位置不像西方雕塑那样突出,尽管从总体的绝对数而言,中国雕塑中人物还是最多的,但相对不那么特别醒目。
中国人将自然山水引入雕塑中,这在世界雕塑史上是奇特的,如唐代的山水明器雕塑,游山群俑,杨惠之的“山水塑壁”,郭熙的“影壁”,小型工艺性玉雕,木雕,竹雕,果核雕等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寺院及其它建筑中大量的以山水风景为内容的悬崖,壁塑等,可以说,凡是中国造型艺术所可以表现的内容,在雕塑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中国雕塑在取材上的自由,大胆,不拘泥于某种特定表现对象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拿人的形像的表现来说,在西方早期雕塑中,古埃及人制城市雕塑作雕像是为了复制人的形象,保存生命以追求永生,古希腊人则是通过人神合一的形象在最合谐,最完美的人体中发现他们的理想世界,中国人关于生命的不朽,不注重肉体生命的保存而重在人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实现,中国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品格在实社会中的实现,而不是脱离了社会伦常追求个人的永生,佛教传入前,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对较为淡漠,偶像制作和崇拜不发达,拿道教来说,道教原本不造像,主张:“道本无形”,“道无形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中说:“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象也,”直到佛教传入后,道教受影响才开始造像,中国早期神抵形像少,偶像崇拜风气不盛,是人像雕塑相对要少的重要原因,在世界其广场雕塑它民族中,人的形像占突出地位的常常就是在早期的人形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于自然山水进入雕塑与中华民族较早就具有了自然美的意识,以及雕塑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关连。
二,雕塑功用的社会功利性。
就雕塑的社会目的和作用而言,中国雕塑总是和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以及宗教,宗法,伦理,丧葬等社会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中国雕塑强烈的社会功利色彩使得纪念性雕塑得不到更大的发展,雕塑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功能基本上被掩盖或淡忘了,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雕塑常常等于神像或泥娃娃,这样便影响和削弱了雕塑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这对雕塑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障碍,事实上,中国雕塑发展到现代,在艺术领域,其悠久的景观雕塑传统已经断裂,在雕塑的教学和创作中一般是以西方的雕塑观念和语言形式来进行的,出现这种结果,与传统的中国雕塑其功用过于狭隘以致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
由于对雕塑社会功用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西方国家耸立在广场和公共场所的纪念性雕塑较多,而中国雕塑较多放置在石窟,寺院内或陵墓地表和地下,不同的放置地点决定了雕塑的观赏性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雕塑习惯和观念。
中国雕塑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物资料,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二是文献资料,即历史典籍中关于雕塑家,雕塑活动,雕塑作品的记载和评沦以及古人关于雕塑的理论思考,两相比较,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园林雕塑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使得中国雕塑史的文献资料严重不足,现有的文献资料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各种典籍中,与中国绘画史所拥有的汗牛充栋的画论,画史根本无法相比,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致使历史上绝大部分雕塑家的名字和生平事迹都己被淹没了,由于这一原因,实物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所具有作用更为突出了,可以说,中国雕塑史主要只能是一部雕塑作品史。
中国雕塑史的学习和研究不是为了“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它可以使我们在认识,总结古代雕塑遗产的基础上,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西方雕塑体系及其观念在雕塑的创作,批评方面占主导地位,加强对传统的中国雕塑史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它兴衰荣枯的发展规律,继承发扬民族的雕塑传统,显得尤为重要。
精雕巧拙,独具匠心,垂询:132 8779 6963,巧匠雕塑制作厂家一直致力于人物雕塑,城市雕塑,广场雕塑,景观雕塑,园林雕塑,校园雕塑,不锈钢雕塑,玻璃钢雕塑,精神堡垒的制作生产和运输安装服务,巧匠雕塑人诚挚为您提供雕塑生产制作,现场安装服务,http://www.dadiaosu.cn/。